9月28日,中国保监会举办“保险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推进精准扶贫”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兼新闻发言人盛瑞生作为发布人,向新闻媒体介绍了中国平安近年来在服务实体经济和精准扶贫方面的相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盛瑞生表示,作为全国最大的综合金融集团之一,中国平安始终牢记并践行“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保监会的“1+4”系列文件精神,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承保重大项目、推动普惠金融建设的同时,不忘坚持“对社会回馈,建设国家”的经营理念,聚焦农村金融和教育扶贫,响应“精准扶贫”号召,通过积极探索和尝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融资源再优化 万亿资金投入国家战略项目
一直以来,中国平安坚定践行“保险姓保”的理念,无论是在重大项目承保方面,还是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国平安始终发挥“保障器”和“稳定器”的作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2015年以来,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产险配合工信部、保监会和财政部,与保险同业合作开发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保险,为“中国制造”高端重大技术装备提供保险保障和品质增信服务。截至2016年底,平安产险已经为走向海外的首台装备项目提供超过180亿元金额的保险保障。2017年2月,平安产险全面护航“蓝鲸1号”于5月18日完成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针对“一带一路”可能面临的海外安全风险,中国平安还特别推出为海外人员提供安全救援、危机解救服务的高端团体意外伤害、绑架勒索保险,为海外人员平安回家保驾护航。
在大灾保障方面,为充分发挥险企分担风险的功能,平安产险积极运用新科技和大数据,搭建了鹰眼(DRS)风险数据量化平台和保险风控体系。截至2016年底,平安产险鹰眼(DRS)及风控系统已累计参与14场台风预警与防控行动,发送风险预警提示61万余次,为客户减少灾害损失4亿元。
发展普惠金融 助力农村供给侧改革
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农村供给侧改革被列入今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中,加大服务“三农”力度已成为利国利民、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2016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创新性地成立“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委员会”,聚焦保险下乡、医保下乡等业务板块,全面启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工作。截至目前,平安合计为农村提供保险保障及融资服务超过万亿元。
四大板块聚焦农村 精准扶贫回馈社会
在中央精准扶贫的号召下,中国平安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进行转变,开创性地探索出农村保险、教育扶贫、产业扶贫以及公司干部员工进驻农村当“村官”等精准扶贫模式。
在农村保险方面,中国平安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防止农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截至目前,累计为5730万户次农户提供超过4000亿元风险保障额度,受益农民户次48万多,有效助力农民的灾后再生产。平安还积极承办农村居民大病保险。2013年起,平安养老险先后在全国数十个城市、百余个县区为农村客户提供35个大病保险项目,服务参保人数近1亿。
在产业扶贫方面,9月25日,平安产险在贵州台江县落地推出全国首个全产业链保险深度介入、可让贫困户“低门槛参与,无风险经营”的免息免担保扶贫模式。目前,该模式已于近期在台江县聚焦食用菌产业先行落地。未来还将向新疆、陕西、河南、湖南、湖北等地推广,预期将在一年内带动5万至10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中国平安表示,将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利用科技创新技术,整合现有渠道,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同时,进一步扩大“精准扶贫”的成效,把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输送到贫困地区。